文物修復再現傳統風貌 馬鞍山重拾“母城”記憶
來源:住建部 發布日期:2023-05-25 瀏覽次數:196
“自從馬鞍山片區拆遷,我們有很長時間沒有回來了。這里是我們的老家,很有感情,一直想回來看看。”
4月底,50多位渝中區馬鞍山的原住民自發組織起來故地重游。他們重新撫摸著兒時跳下爬上的大樹,仔細尋找著當年的每一處印記。
“你看,這是我以前住的棗子嵐埡114號,那時候十幾戶人擠在一層樓,樓道里衣架、叉棍、鍋碗、瓢盆、柜子、箱子擺得到處都是,過人都得側著身走。”馬鞍山原住居民吳剛說,雖然兒時回憶是快樂的,但那時候的居住條件只能用“糟糕”來形容。
如今,歷經持續8年多的改造,投入超過3億元,馬鞍山傳統風貌區終于顯現雛形,即將再度迎來高光時刻。
居住條件糟糕
沈鈞儒故居小院,擠進21戶人家
馬鞍山片區位于渝中半島,地塊呈典型山城聚落空間,因形似“馬鞍”而得名。
“雖然這個片區只有23畝,看起來面積不大,但地理位置卻非常重要。”負責馬鞍山片區棚改工程的康翔實業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,其西北面鄰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,北接重慶人民大禮堂,是人民大禮堂傳統風貌區的關鍵組成部分。
這里還曾是沈鈞儒、史良、李公樸、王炳南、王安娜、茅盾等著名民主人士居住活動的地方,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同各民主黨派、進步民主人士聚會交流的重要場所。
大約上世紀70年代,居住在馬鞍山片區的居民以重慶各界名流、干部職工家屬等為主。
“那時候,居民可以用電、用水、用煤,生活條件還算便利。”吳剛說,“小時候最喜歡三五成群在這里‘逮貓兒’‘捉官兵’‘打彈槍’,開心得很”。
“到了90年代左右,生活條件普遍改善,片區雜亂、狹小的居住環境讓不少居民開始陸續往外搬。”同樣在棗子嵐埡114號住了20多年的趙幇偉回憶說。
趙幇偉告訴記者,之后許多年,馬鞍山片區居住擁擠、建筑失修、配套設施落后、環境臟亂等問題并沒有得到改善,反而越來越嚴重。“就拿沈鈞儒故居來說,這樣一個不大的小院,就擠進了21戶人家。”
“不僅居住條件糟糕,馬鞍山片區不少老房子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,情況令人擔憂。”渝中區住建委相關負責人說。
2017年,重慶印發《關于主城區傳統風貌街區保護修繕利用的實施意見》,馬鞍山片區被納入重慶市28個傳統風貌街區和渝中區10個傳統風貌區之一,正式啟動棚戶區改造。
馬鞍山片區啟動改造后,325戶居民全部采取等價結算的方式進行安置,包括吳剛在內的大部人都入住了九龍坡疊彩西城小區60—100平方米的商品房,居住條件得到極大改善。
歷史風貌回歸
還原青磚黛瓦、綠樹紅墻
棚戶區改造不但讓居民實現了安居,也讓馬鞍山重拾“母城”記憶,再現傳統風貌。
現在,干凈整潔的石板路上,游客三三兩兩結伴而過,盤根錯節的百年大樹,青磚黛瓦的小院,引得行人駐足拍照。
馬鞍山在推動棚戶區改造時,堅持“原貌呈現”,還原“青磚黛瓦,綠樹紅墻”的歷史文化風貌。
改造項目還對沈鈞儒故居進行了完整修復。走進沈鈞儒故居,一樓的入口處播放著沈鈞儒的紀錄片,旁邊的陳列館展出了收集整理的抗戰時期珍貴文物。
不僅是沈鈞儒故居,馬鞍山片區具有一定藝術價值、能體現重慶陪都時期風貌的建筑也得到修葺。比如,馬鞍山30號仿歇山式屋頂、小青瓦鋪面的風格很是懷舊;31號室內有裙腳修飾,銅鎖、銅栓保留至今;63號是建筑風格,木質大門、花木窗等都恢復了歷史樣貌。
經過棚戶區改造,馬鞍山傳統風貌街區已擁有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、5處文物點、2處歷史建筑、2處風貌建筑,成為傳承和弘揚巴渝文化、抗戰文化、統戰文化的重要窗口。
現在每到節假日,馬鞍山傳統風貌街區日均接待游客量達到1800人左右,馬鞍山以全新姿態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。
“老房子”迎來新租客
將產業引入街區,培養自我造血功能
棚戶區改造也讓馬鞍山有了自我造血功能。
走進馬鞍山28號,一棟兩層的黃色小樓映入眼簾,云倉跨境物流的工作人員手上拿著各類資料,不時上下奔走對接。
為了進一步完善街區功能,實現可持續發展,馬鞍山西區和東區分別置入了合理商業形態。西區引入了渝新歐跨境數字貿易產業園,著力發展跨境電子商務,這和整個渝中區數字經濟產業發展規劃一脈相承,馬鞍山正積極融入新的產業賽道。目前,已有鏈多多、云倉跨境物流、賽瑪特等多家企業入駐,成為馬鞍山“老房子”的新租客。
目前,東區還在建設當中,預計今年年底完成主體施工,將引入高端餐飲、特色民俗、休閑娛樂等商業業態,進一步激活區域商業活力、提高經濟承載力。
未來,馬鞍山傳統風貌街巷將與重慶人民大禮堂、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聯動,實現主客共享的開敞街區,走出“文、商、旅、城”融合發展的新路子。
轉載自住建部,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。